在刚刚结束的亚冠联赛附加赛中,代表中超出战的上海海港队坐镇主场,以2比3的比分不敌泰国巴吞联队,无缘正赛。至此,本赛季征战亚冠联赛的三支中超球队已全部出局,无一进入小组赛阶段,创造了近年来中国俱乐部在亚冠赛场的最差战绩。
上海海港作为本赛季中超联赛的领头羊,坐拥豪华外援阵容,赛前被普遍认为是最有希望突围的队伍。然而,比赛过程却令人大跌眼镜。面对以技术流见长的泰超球队,海港队的后防线漏洞百出,上半场即连丢两球,场面一度十分被动。尽管下半场由买提江和替补登场的外援平科扳回两球,但球队混乱的防守体系最终未能抵挡住对手犀利的反击,再失一球,最终主场饮恨。这场被球迷称为“血洗”的失利,将球队攻防两端,特别是防守专注度和整体协防上的巨大问题暴露无遗。
与此同时,另一支上海球队上海申花的选择则引发了更大的争议。由于一线队伤病情况严重且战略重心完全放在国内联赛,申花队早在抽签结束后便决定派出青年队和替补球员组成的混合阵容出战附加赛。此举被外界普遍解读为“战略性放弃”。在比赛中,以年轻球员为主的申花队虽然拼劲十足,但终因实力和经验上的巨大差距败下阵来。
这种未战先怯的姿态彻底激怒了广大球迷和媒体。舆论普遍认为,亚冠联赛是亚洲俱乐部最高荣誉的舞台,代表的是中国足球的形象。主动放弃不仅是对赛事的不尊重,更是对球迷感情的伤害,是一种“耻辱”。尤其是在中国足球整体处于低谷,急需在国际赛场上找回信心的当下,这种选择显得尤为短视和令人失望。
两支上海球队以不同的方式出局,却共同折射出中超俱乐部当前面临的严峻现实。一方面,在金元足球退潮后,各队整体实力下滑,外援质量与巅峰时期不可同日而语,在与亚洲顶尖球队的对抗中已无优势可言。另一方面,赛会制的亚冠联赛与国内联赛赛程冲突严重,长途跋涉和回国后的长期隔离政策让各俱乐部在人员调配上面临巨大压力和实际困难,权衡之下,往往只能保国内联赛而牺牲亚冠成绩。
中超球队在亚冠赛场上的“全军覆没”,是一个沉重的警示。它表明,中国足球的“内卷”正在加剧,国内联赛的竞争或许激烈,但一旦走出国门,竞争力已远远落后于亚洲先进水平。如何重新构建俱乐部的健康发展模式,在保证国内赛事竞争力的同时,以真正的荣誉感和实力去迎接亚洲赛场的挑战,而不是动辄“放弃”,是中国足球管理者与每一位俱乐部从业者必须深刻反思的关键课题。否则,这样的“全军覆没”,恐非最后一次。